典藏作家

顏崑陽

顏崑陽

顏崑陽

性別:男
籍貫:臺灣嘉義
出生地:
出生日期:1948年11月1日

學經歷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博士。曾任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國立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教授,於106年退休。

簡介

筆名夢白,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博士。曾任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國立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教授,於106年退休。創作文類包括論述、詩、散文、小說。在散文方面,早期追求浪漫唯美,以清麗的語言抒寫個人的心靈經驗,筆觸由個人抒情轉向外在世界的探索與批判,至後期,風格漸趨樸實、醇厚。短篇小說,側重以濃厚的道德理想與略帶感傷的抒情風格,對教育問題與人性的墮落提出批判。

■ 創作風格

顏崑陽創作文類包括論述、詩、散文、小說。在散文方面,早期追求浪漫唯美,以清麗的語言抒寫個人的心靈經驗,筆觸由個人抒情轉向外在世界的探索與批判,至後期,風格漸趨樸實、醇厚。短篇小說,側重以濃厚的道德理想與略帶感傷的抒情風格,對教育問題與人性的墮落提出批判。學術論著以莊子美學、古典詩歌、文學理論為主,論證嚴謹,思辨敏銳。陳義芝曾說顏崑陽寫作成就在於「以虛構、聯想為現實加工,匯理性思維與抒情風采,拿捏文法斷續之妙,鑄造別有寄託的序事篇章」。

■ 作家成就

曾獲聯合報文學獎、中興文藝獎章、時報文學獎、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九歌出版社年度最佳散文獎等獎項。

■ 作家書目

  • 《莊子自然主義之研究》,台北:師大國文研究所,19756月。
  • 《杜牧》,台北:河洛出版社,19783月。
  • 《滄海月明珠有淚──李商隱及其詩》,台北:偉文出版社,19789月。
  • 《喜怒哀樂──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情緒》,台北:故鄉出版社,19794月。
  • 《平林新月──唐宋詩選析》,台北:長橋出版社,19809月。
  • 《月是故鄉明──中國古典詩歌中的鄉愁》,台北:故鄉出版社,19812月。
  • 《莊子的寓言世界》,台北:尚友出版社,19822月。
  • 《古典詩文論叢》,台北: 漢光文化公司,19834月。
  • 《莊子藝術精神析論》,台北:華正書局,19857月。
  • 《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3月。
  • 《六朝文學觀念叢論》,台北:正中書局,19932月。
  • 《蘇辛詞》,台北:臺灣書店,19983月。
  • 《顏崑陽古典詩集》,台北:漢藝色研文化公司,19989月。
  • 《秋風之外》,台北:香草山出版社,19769月。
  • 《傳燈者》,台北:皇冠出版社,198312月。
  • 《想醉》,台北:漢藝色研文化公司,19895月。
  • 《手拿奶瓶的男人》,台北:漢藝色研文化公司,198911月。
  • 《智慧就是太陽》,台北:九歌出版社,19921月。
  • 《人生因夢而真實》,台北:漢藝色研文化公司,19927月。
  • 《上帝也得打卡》,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04月。
  • 《顏崑陽精選集》,台北:九歌出版社,200310月。
  • 《小飯桶與小飯囚》,台北:立緒文化公司,20047月。
  • 《龍欣之死》,台北:漢藝色研文化公司,19909月。

■ 評論彙集

  • 鄭柏彥:〈開拓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新視域顏崑陽教授的學思歷程〉,《國文天地》第320期(民國1011月),頁100-105
  • 王文仁、周玉珠:〈失鄉賦曲顏崑陽及其散文中的鄉土認同〉,《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30:2(民國1006月),頁111-124
  • 張美娟:〈徐復觀、龔鵬程與顏崑陽《文心》「文體論」詮解之探討〉,《臺灣觀光學報》第6期(民國986月),頁95-118
  • 黃雅莉:〈從顏崑陽「窺夢人」談現代散文中的寓言與象徵〉,《國文天地》第215期(民國924月),頁58-65
  • 孫中峰:〈莊子之「道」與「藝術精神」的關係對徐復觀、顏崑陽先生論點的評述與商討〉,《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1期(民國916月),頁57-87
  • 廖玉蕙:〈精緻地傳達出生活的智慧[顏崑陽編]《沒有圍牆的花園》〉,《文訊》第175期(民國895月),頁32
  • 黎活仁:〈女性的莪菲麗亞情結顏崑陽「龍欣之死」的分析〉,《現代中文文學評論》第2期(民國8312月),頁83-88
  • 游志誠:〈舊詩詮釋學之一論兼評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中外文學》第251期(民國824月),頁82-116
  • 林錫嘉:〈燈照方圓·心燈千里:評介 <傳燈者>﹝顏崑陽著﹞〉,《文訊》第16期(民國74年2月),頁135-143。
  • 林錫嘉:〈燈照方圓心燈千里:<傳燈者評介 ﹝顏崑陽著﹞〉,《臺肥月刊》25:6(民國736月),頁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