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滴落在窗前,簌簌的。
雨聲為我傳譯出春天的腳步,而巷口傳來的賣花聲,卻似攜帶著暮春的色彩與芳香。那清脆如折斷一枝青竹的賣花聲,使我聯想起李清照的句子:
賣花擔上
買得一枝春欲放。
這位宋代女詞人所提到的賣花的擔子,我剛來到臺灣時也常常看到,多半是一個女孩挑著花擔,緩緩的走過,肩挑的兩個竹篦中,該是世界上最美的負荷吧──密集的春天,彙集著大自然的美麗與豪華:黃、紫、嫣紅……,一個濃縮的春日隨了她的足步而向了世人眨眼呢。
另外,在街頭、在車站,也常常看到一些老婦人,以細細的銅絲,將白得欲溶的白蘭花,穿作花串,襯著墨綠的葉子,似是一排小型的白玉杵,又如蟒綠的大海上,迎接著風雨的白色船頭的桅杆,──這些花都是裝在一只輕巧的竹籃或盤子中的。
後來我也曾看到,有一種改造的拖車上,滿載了盆栽的花草及小小的金橘樹,它們隨了車輪的響動聲,在上面款款而動,濃郁的芳香,如一陣無聲的叮嚀,襲人心靈深處。那些花朵同金色的果實,看來有如快活的兒童,我曾戲呼這種車兒為「娃娃車」,每一盆淺綠輕紅的小植物,都像是一個孩童,代表著春天和希望。
前幾天我正在院中修剪草坪,忽然看到一些花枝伴著賣花聲自我的眼前掠過,啊,一個美的行列──花繁葉茂的仲春,輕盈的經過了我那低矮的莓牆,是那樣的迅速,一掠即過,等我啟扉而出,已經走遠了……
──原來花兒如今已坐在豪華的車兒中了──我目送著那輛奶油色的裝花的小
我打開了窗子,看到了一朵小小的星子般的花朵,在牆頭上顫搖。──它分明就是書頁中的那一朵,──當年我自岩石隙中摘來的那一朵,花同時光,又在記憶的城郭重現。
那一年,我記得,我有意的拋棄了書卷,離開了胡塵處處的、氣壓過低的古城,跋涉了六十天,而到達了我一心嚮往的抗戰時期的陪都山城。
初到的日子,我為山城的美妙風光眩迷了。嘉陵江、揚子江的匯合處,江流浩蕩,水天一色,雲間一隻盤旋的蒼鷹,以那麼有力的弧線,為我年輕的心靈劃出了軌跡。
我的眼睛大睜著,心扉大啟著,盡情的呼吸著當時那裏的蔚藍、清澄、新鮮而又芬芳的空氣。
那裏原是開山為路的,走在街上,常常覺得是在古人的山水畫中徐行;路邊常是壁立的雄偉的山岩,一道道透明的曲曲山澗,帶著那麼悅耳的聲音沖激而下。
我記得,我深深的記得,點綴在山岩縫隙裏的,就是這種小花。它們常常被山澗濺起的水珠敲打著,而微微的顫搖,往往使人聯想到納蘭的句子:
「星影搖搖欲墜……」但又不完全像句中的星影,因為它們生長得那麼自在、那麼鮮美。
當時,為了防備敵機的濫炸,城內城外多處在山岩之上開鑿防空洞,岩上那清越的斧鑿之聲,在清澈的空氣中傳送得很遠,丁丁……丁丁……,使人感到戰志昂揚,那是開鑿防空洞的聲音,而不是唐詩中的伐木丁丁……。
那聲音偶爾與馳騁街心的拉著輕便敞篷馬車的小馬兒的頸際鈴聲合奏…丁丁,丁丁……,同時,和那些岩隙小花顫搖的節拍應合,我覺得,那是我生平聽到的最好聽的交響樂曲之一,尤其是,由一顆年輕的振奮的心聽來,更是格外意味深長。
那種敞篷的小馬車,由棕色的矯健的馬兒拉著,頸際那一串響鈴,還裝飾著彩色的纓繐,馬蹄得得,山路微有崎嶇,人坐在上面,頭向前傾,不由得也應合著那鈴聲一同輕搖著、輕搖著,在一個步行道旁的人看來,那些車上的人兒是如此的寫意……。
路邊相隔不太遠,就有一處馬車驛站,是低低的、簡單的瓦青色的建築,往往旁邊還有賣茶的小攤子,供應清涼的茶水。
於馬車暫停的片刻,有時換套上馬匹。人、馬同車兒,藉可得到暫時的休憩。我有一次也是乘客之一,在一處驛站前,暫時拋下了旅行袋,跳下車來,買了一杯清涼的茶,伴著遠處的江聲,一同飲了下去,覺得比蘇東坡的「倚杖聽江聲」還要來得有味。遙望山前,霞雲在變換佈景,而鬱鬱蒼蒼的山頭一帶,也顯得更綠、更藍。
茶攤邊一個小姑娘,在擺弄著陶製的茶杯,她斟的涼茶,溢滿了杯沿,我舉起杯來,見其中映照出路邊山岩隙裏的小花同我的眼睛……。
啜飲著那杯清涼的茶水,耳邊那馬車的鈴聲又響了起來。眼前的青綠江水,同那村姑鬢邊青綠的年華,象徵而又寫實的融匯在一起。
我未立即上馬車,卻走到山岩前,採集了一把舞蹈在岩隙的花兒,轉過身來,放在我當時的旅行袋裏,還有我當時剎那間亮麗的印象。
不知怎麼其中的一朵夾放在這本好久未掀的詩集中,而打開來時,它恰好又與我牆頭的那朵猝然相遇了。
啊,花是枯萎了,但餘香仍在,而我附在其上的那份記憶也永遠是新鮮的。
我將那花挪近了我,伴著窗外的瀟瀟的雨,我又溫習了一遍那抗戰的陪都當年澎湃的江聲,同那丁丁的開鑿防空洞的清越斧鑿,還有那敞篷馬車前,矯健疾馳如一股紫煙的小馬兒頸際的鈴聲,連同那青綠的山色,以及那村中小姑娘青青鬢邊的青綠年華……。
我走出戶外,沒有打傘,冒著雨將牆頭那一朵濕濕的小花,也摘了下來,夾放在同一本詩集中……。
雨,滴落在窗前,簌簌的。
雨聲為我傳譯出春天的腳步,而巷口傳來的賣花聲,卻似攜帶著暮春的色彩與芳香。那清脆如折斷一枝青竹的賣花聲,使我聯想起李清照的句子:
賣花擔上
買得一枝春欲放。
這位宋代女詞人所提到的賣花的擔子,我剛來到臺灣時也常常看到,多半是一個女孩挑著花擔,緩緩的走過,肩挑的兩個竹篦中,該是世界上最美的負荷吧──密集的春天,彙集著大自然的美麗與豪華:黃、紫、嫣紅……,一個濃縮的春日隨了她的足步而向了世人眨眼呢。
另外,在街頭、在車站,也常常看到一些老婦人,以細細的銅絲,將白得欲溶的白蘭花,穿作花串,襯著墨綠的葉子,似是一排小型的白玉杵,又如蟒綠的大海上,迎接著風雨的白色船頭的桅杆,──這些花都是裝在一只輕巧的竹籃或盤子中的。
後來我也曾看到,有一種改造的拖車上,滿載了盆栽的花草及小小的金橘樹,它們隨了車輪的響動聲,在上面款款而動,濃郁的芳香,如一陣無聲的叮嚀,襲人心靈深處。那些花朵同金色的果實,看來有如快活的兒童,我曾戲呼這種車兒為「娃娃車」,每一盆淺綠輕紅的小植物,都像是一個孩童,代表著春天和希望。
前幾天我正在院中修剪草坪,忽然看到一些花枝伴著賣花聲自我的眼前掠過,啊,一個美的行列──花繁葉茂的仲春,輕盈的經過了我那低矮的莓牆,是那樣的迅速,一掠即過,等我啟扉而出,已經走遠了……
──原來花兒如今已坐在豪華的車兒中了──我目送著那輛奶油色的裝花的小
我打開了窗子,看到了一朵小小的星子般的花朵,在牆頭上顫搖。──它分明就是書頁中的那一朵,──當年我自岩石隙中摘來的那一朵,花同時光,又在記憶的城郭重現。
那一年,我記得,我有意的拋棄了書卷,離開了胡塵處處的、氣壓過低的古城,跋涉了六十天,而到達了我一心嚮往的抗戰時期的陪都山城。
初到的日子,我為山城的美妙風光眩迷了。嘉陵江、揚子江的匯合處,江流浩蕩,水天一色,雲間一隻盤旋的蒼鷹,以那麼有力的弧線,為我年輕的心靈劃出了軌跡。
我的眼睛大睜著,心扉大啟著,盡情的呼吸著當時那裏的蔚藍、清澄、新鮮而又芬芳的空氣。
那裏原是開山為路的,走在街上,常常覺得是在古人的山水畫中徐行;路邊常是壁立的雄偉的山岩,一道道透明的曲曲山澗,帶著那麼悅耳的聲音沖激而下。
我記得,我深深的記得,點綴在山岩縫隙裏的,就是這種小花。它們常常被山澗濺起的水珠敲打著,而微微的顫搖,往往使人聯想到納蘭的句子:
「星影搖搖欲墜……」但又不完全像句中的星影,因為它們生長得那麼自在、那麼鮮美。
當時,為了防備敵機的濫炸,城內城外多處在山岩之上開鑿防空洞,岩上那清越的斧鑿之聲,在清澈的空氣中傳送得很遠,丁丁……丁丁……,使人感到戰志昂揚,那是開鑿防空洞的聲音,而不是唐詩中的伐木丁丁……。
那聲音偶爾與馳騁街心的拉著輕便敞篷馬車的小馬兒的頸際鈴聲合奏…丁丁,丁丁……,同時,和那些岩隙小花顫搖的節拍應合,我覺得,那是我生平聽到的最好聽的交響樂曲之一,尤其是,由一顆年輕的振奮的心聽來,更是格外意味深長。
那種敞篷的小馬車,由棕色的矯健的馬兒拉著,頸際那一串響鈴,還裝飾著彩色的纓繐,馬蹄得得,山路微有崎嶇,人坐在上面,頭向前傾,不由得也應合著那鈴聲一同輕搖著、輕搖著,在一個步行道旁的人看來,那些車上的人兒是如此的寫意……。
路邊相隔不太遠,就有一處馬車驛站,是低低的、簡單的瓦青色的建築,往往旁邊還有賣茶的小攤子,供應清涼的茶水。
於馬車暫停的片刻,有時換套上馬匹。人、馬同車兒,藉可得到暫時的休憩。我有一次也是乘客之一,在一處驛站前,暫時拋下了旅行袋,跳下車來,買了一杯清涼的茶,伴著遠處的江聲,一同飲了下去,覺得比蘇東坡的「倚杖聽江聲」還要來得有味。遙望山前,霞雲在變換佈景,而鬱鬱蒼蒼的山頭一帶,也顯得更綠、更藍。
茶攤邊一個小姑娘,在擺弄著陶製的茶杯,她斟的涼茶,溢滿了杯沿,我舉起杯來,見其中映照出路邊山岩隙裏的小花同我的眼睛……。
啜飲著那杯清涼的茶水,耳邊那馬車的鈴聲又響了起來。眼前的青綠江水,同那村姑鬢邊青綠的年華,象徵而又寫實的融匯在一起。
我未立即上馬車,卻走到山岩前,採集了一把舞蹈在岩隙的花兒,轉過身來,放在我當時的旅行袋裏,還有我當時剎那間亮麗的印象。
不知怎麼其中的一朵夾放在這本好久未掀的詩集中,而打開來時,它恰好又與我牆頭的那朵猝然相遇了。
啊,花是枯萎了,但餘香仍在,而我附在其上的那份記憶也永遠是新鮮的。
我將那花挪近了我,伴著窗外的瀟瀟的雨,我又溫習了一遍那抗戰的陪都當年澎湃的江聲,同那丁丁的開鑿防空洞的清越斧鑿,還有那敞篷馬車前,矯健疾馳如一股紫煙的小馬兒頸際的鈴聲,連同那青綠的山色,以及那村中小姑娘青青鬢邊的青綠年華……。
我走出戶外,沒有打傘,冒著雨將牆頭那一朵濕濕的小花,也摘了下來,夾放在同一本詩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