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作家

張曉風

張曉風

張曉風

性別:女
籍貫:江蘇銅山
出生地:浙江金華
出生日期:1941年3月29日

學經歷

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教於東吳大學、香港浸會學院、國立陽明大學。25歲即以散文馳名,兼及小說、戲劇、雜文;文字融古典於現代,允為臺灣散文現代化的重鎮。亦關心國文教育、環保。曾當選立法委員,後辭職,現為親民黨環保、文化高級顧問。

簡介

張曉風,筆名曉風、桑科、可叵。創作文類以散文為主,兼及小說、劇本、報導文學和兒童文學。其文筆有豪邁、有溫婉,文字洗鍊,內容深刻精博。曾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大系.散文》、《中華現代文學大系.散文卷》。

■ 創作風格

張曉風的創作文類以散文為主,兼及小說、劇本、報導文學和兒童文學。余光中曾評其散文特色:一、作品能免於六十年代西化的時尚,既不亂歎人生的虛無,也不沈溺文字的晦澀。二、出身中文系,卻不自囿於所謂「舊文學」。三、散文有一股勃然不磨的英偉之氣。四、在風格上能用知性來提升感性,在視野上能把小我拓展到大我。內容倡導環保,關懷社會的變貌,從而深思人生種種際遇,用悠遊的且積極的生命節奏與城市的律動同步。其文筆有豪邁、有溫婉,文字洗鍊,內容深刻精博。在戲劇方面,作者從〈第五牆〉、〈武陵人〉、〈自烹〉到〈和氏璧〉,利用實用的事或物作象徵,貫穿全劇,並偏愛用京劇式的象徵性動作,點破主題,達到高度的戲劇效果。曾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大系.散文》、《中華現代文學大系.散文卷》。

■ 作家成就

曾獲中山文藝獎、國家文藝獎、時報文學獎、吳三連散文獎。

■ 作家書目

  • 《地毯的那一端》,台北:文星書店,1966年8月。
  • 《給你.瑩瑩》,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7月。
  • 《愁鄉石》,台北:晨鐘出版社,1971年4月。
  • 《安全感》,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73年8月。
  • 《黑紗》,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75年10月。
  • 《非非集》,台北:言心出版社,1976年。
  • 《詩詩.晴晴與我》,台北:大林出版社,1977年8月。
  • 《曉風散文集》,台北:道聲出版社,1977年10月。
  • 《張曉風散文集》,台北:道聲出版社,1977年10月。
  • 《動物園中的祈禱室》,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77年11月。
  • 《如果你有一首歌》,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77年7月。
  • 《步下紅毯之後》,台北:九歌出版社,1979年7月。
  • 《花之筆記》,台北:道聲出版社,1980年8月。
  • 《你還沒有愛過》,台北:大地出版社,1981年3月。
  • 《再生緣》,台北:爾雅出版社,1982年5月。
  • 《幽默五十三號》,台北:九歌出版社,1982年11月。
  • 《給你》,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83年3月。
  • 《三弦》,台北:爾雅出版社,1983年7月。
  • 《通菜與通婚》,台北:九歌出版社,1983年7月。
  • 《我在》,台北:爾雅出版社,1984年9月。
  • 《從你美麗的流域》,台北:爾雅出版社,1988年7月。
  • 《曉風吹起》,台北:文經出版社,1989年11月。
  • 《玉想》,台北:九歌出版社,1990年7月。
  • 《我知道你是誰》,台北:九歌出版社,1994年9月。
  • 《這杯咖啡的溫度剛好》,台北:九歌出版社,1996年9月。
  • 《常常,我想起那座山》,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7年8月。
  • 《你的側影好美!》,台北:九歌出版社,1997年11月。
  • 《記憶中的經國先生》,台北:青年日報社,1998年。
  • 《張曉風散文》,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年。
  • 《晚風清韻──張曉風散文精品》,廣西:漓江出版社,1999年。
  • 《星星都已經到齊了》,台北:九歌出版社,2003年5月。
  • 《張曉風精選集》,台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6月。
  • 《張曉風經典作品》,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
  • 《再生緣──張曉風散文精品集》,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年9月。
  • 《陽明菁菁曉風拂》,台北:陽明大學,2006年5月。
  • 《晴天夢碎》,台北:生活雜誌社,1966年。
  • 《情歸何處》,台北:聯合圖書公司,1966年。
  • 《哭牆》,台北:仙人掌出版社,1968年9月。
  • 《曉風小說集》,台北:道聲出版社,1976年10月。
  • 《張曉風短篇小說集》,台北:水牛出版社,1993年10月。
  • 《畫愛》,台北:校園出版社,1971年10月。
  • 《第五牆》,香港:基督教文藝社,1972年12月。
  • 《武陵人》,香港:基督教文藝社,1972年12月。
  • 《曉風戲劇集》,台北:道聲出版社,1976年11月。
  • 《血笛》,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77年10月。
  • 《看古人扮戲──戲曲故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1年1月。
  • 《心繫》張曉風 百科文化公司 1983年5月。
  • 《祖母的寶盒》,台北:信誼基金出版社,1982年1月。
  • 《舅媽只會說一句話》,台中:臺灣省教育廳,1985年9月。
  • 《說戲》,台中:臺灣省教育廳,1991年6月。
  • 《曉風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79年6月。

■ 評論彙集

  • 陳栢青:〈我在我不在的地方–張曉風的臺北城〉,《文訊》第302期(民99年12月),頁83-86。
  • 許麗玉:〈紙上看戲另有滋味–《曉風戲劇集》[張曉風著]讀後感〉,《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102期(民96年6月),頁37-39。
  • 張瑞芬:〈「回歸古典」,或「跨越鄉土」?–崛起於七○年代的兩派臺灣女性散文〉,《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期(民95.04),頁131-176。
  • 瘂弦:〈散文的詩人–張曉風創作世界的四個向度〉,《明道文藝》第341期(民93年8月),頁44-58。
  • 黃于珊:〈試析張曉風小說中之社會現象〉,《問學集》第11期(民91年6月),頁207-216。
  • 張瑞芬:〈鞦韆外的天空–學院閨秀散文的特質與演變〉,《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2期(民90年5月),頁73-96。
  • 張春榮:〈多面相美感的合唱–張曉風編《小說教室》〉,《文訊》第182期(民89年12月),頁26-27。
  • 鍾怡雯:〈我在/不在中國–論張曉風散文的中國鄉愁〉,《明道文藝》第296期(民89年11月),頁49-61。
  • 盧怡文:〈茶香與酒情–評張曉風「這杯咖啡溫度剛好」〉,《北師語文教育通訊》第5期(民86年6月),頁49-54。
  • 黃秉勝:〈夢與黎明的驚動–評張曉風「這杯咖啡的溫度剛好」〉,《北師語文教育通訊》第5期(民86年6月),頁55-59 。
  • 張春榮:〈活著與當下–談張曉風《這杯咖啡的溫度剛好》〉,《文訊》97=135(民86年1月),頁23-24。
  • 項秋萍:〈名家名匾:張曉風,善意人生〉,《講義》18:3=105(民84年12月),頁120-121。
  • 林怡芳:〈有以與人的採蓮女子–張曉風的散文世界〉,《國文天地》10:11=119(民84年4月),頁37-45。
  • 劉崇義:〈淺析張曉風〈行道樹〉的文章結構〉,《孔孟月刊》33:7=391(民84年3月),頁49-51。
  • 鄭芳郁:〈張曉風「步下紅毯之後」的四種修辭格試探〉,《國文天地》9:12=108(民83年5月),頁66-75。
  • 劉韻蘋:〈從修辭格看張曉風《從你美麗的流域》〉,《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4:6=24(民83年4月),頁103-120。
  • 潘麗珠:〈溫潤如玉、昕昕有光–訪「行道路」作著張曉風〉,《國文天地》9:2=98(民82年7月),頁104-107。
  • 魯瑞菁:〈情繫天地間–評張曉風《從你美麗的流域》〉,《聯合文學》5:3=51(民78年1月),頁198-200。
  • 沈謙:〈朓脫傳神的諷喻文學:談張曉風〉,《明道文藝》第106期(民74年1月),頁50-59。
  • 郭明福:〈有情世界–淺介<親親>(張曉風編)〉,《書評書目》第87期(民69年7月),頁94-98。
  • 鄭世仁:〈孟姜女的眼淚–張曉風<哭牆>賞析〉,《出版與研究》第51期(民68年8月),頁20-21。
  • 羅青:〈張曉風的<第五牆>讀後〉,《書評書目》第64期(民67年8月),頁131-144。
  • 張春榮:〈談文化傳統的導向–評<嚴子與妻>(張曉風著)〉,《鵝湖》2:8(民66年2月),頁45-46。
  • 魏子雲:〈評<和氏璧>(張曉風著)〉,《中華文藝》9:1(民64年3月),頁18-21。
  • 季大為:〈待琢的璞玉–讀張曉風著<和式璧>〉,《書評書目》第22期(民64年2月),頁133-134。
  • 朱星鶴:〈張曉風的書〉,《幼獅文藝》37:6=234(民62年6月),頁216-232。
  • 朱星鶴:〈張曉風的書–從<地毯的那一端>到<愁鄉石>〉,《幼獅文藝》37:6(民62年6月),頁216-232。
  • 唐文標:〈天國不是我們的–評張曉風的「武陵人」〉,《中外文學》1:8(民62年1月),頁3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