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作家

余光中

余光中

余光中

性別:男
籍貫:福建永春
出生地:南京
出生日期:1928年9月9日(-2017年)

學經歷

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歷任東吳大學、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大學、政治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中山大學外文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外文所所長,並先後赴美講學四年。1953年與覃子豪、鍾鼎文、夏菁、鄧禹平等共創「藍星詩社」。

簡介

余光中畢業於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1953年與覃子豪、鍾鼎文、夏菁、鄧禹平等共創「藍星詩社」。創作文類包括論述、詩、散文等,以詩歌創作為主,復以散文及評論揚名。

■ 創作風格

余光中創作文類包括論述、詩、散文等。以詩歌創作為主,復以散文及評論揚名。余光中詩作,講究詩的結構,多通過節奏和意象的暗示而自然流露出主題,其詩作多發抒詩人的悲憫情懷,對土地的關愛,對環保的指涉,以及對社會現象和歷史文化的省思等,既富於時代氣息又有高度的藝術性,其中以流露出濃厚思念故園的鄉愁最具特色,張默曾就余光中的詩作提到:「更能利用現實的題材,借抒小我之情而苦吟其大我的文化鄉愁」。在散文部分,余光中提出現代散必須具備彈性、密度和質料等要素,行文注重整體氣勢,表現出力量、速度與運動的磅礡浩蕩,評論家夏志清曾稱讚其:「更見繽紛華麗、音節鏗鏘,筆調隨著情景之轉移而多巧變,又多著意嵌入古典佳句,不愧為驚人之筆」。余光中自傳統出發走向現代,復又深入傳統,是位兼容古今之作家。除此外,余光中曾持續兩次擔任「中華現代文學大系」(九歌)的總編纂,並曾先後主編《藍星週刊》、《現代文學》、《文星》詩頁、《藍星叢書》五種及《近代文學譯叢》十種、《現代文學》雙月刊、政治大學《大學英文讀本》、《中外文學》詩專號等。

■ 作家成就

曾獲中國文藝協會新詩獎章、中山文藝獎、時報文學獎、吳魯芹散文獎、吳三連文藝散文獎、新聞局圖書金鼎獎主編獎、國家文藝獎、五四獎文學交流獎等獎項。

■ 作家書目

  • 《掌上雨》,台北:文星書店,1964年6月。
  • 《詩人與驢》,台中:藍燈出版社,1971年2月。
  • 《分水嶺上──余光中評論文集》,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1年4月。
  • 《從徐霞客到梵谷》,台北:九歌出版社,1994年2月。
  • 《井然有序──余光中序文集》,台北:九歌出版社,1996年10月。
  • 《繆思的左右手》,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
  • 《藍墨水的下游》,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10月。
  • 《連環妙計》,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8月。
  • 《余光中談翻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年1月。
  • 《含英吐華──梁實秋翻譯獎評語集》,台北:九歌出版社,2002年3月。
  • 《余光中談詩歌》,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1月。
  • 《語文大師如是說──中和西》,香港:商務印書館,2006年7月。
  • 《舟子的悲歌》,台北:野風出版社,1952年3月。
  • 《藍色的羽毛》,台北:藍星詩社,1954年10月。
  • 《萬聖節》,台北:藍星詩社,1960年8月。
  • 《鐘乳石》,香港:中外畫報社,1960年10月。
  • 《蓮的聯想》,台北:文星書店,1964年6月。
  • 《五陵少年》,台北:文星書店,1967年4月。
  • 《天國的夜市》,台北:三民書局,1969年5月。
  • 《敲打樂》,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69年11月。
  • 《冷戰的年代》,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69年11月。
  • 《白玉苦瓜》,台北:大地出版社,1974年7月。
  • 《天狼星》,台北:洪範書店,1976年8月。
  • 《與永恆拔河》,台北:洪範書店,1979年4月。
  • 《隔水觀音》,台北:洪範書店,1983年1月。
  • 《余光中詩選1949~1981》,台北:洪範書店,1981年8月。
  • 《紫荊賦》,台北:洪範書店,1986年7月。
  • 《余光中詩選》,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88年3月。
  • 《余光中一百首》,四川:四川文藝出版社,1988年11月。
  • 《蘭嶼頌──詩文攝影集》,台北: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放射性待處理物料管理處,1989年。
  • 《夢與地理》,台北:洪範書店,1990年6月。
  • 《臺灣三家詩精品》,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0年9月。
  • 《守夜人──中英對照詩集》,台北:九歌出版社,1992年10月。
  • 《游目騁懷──玉山國家詩文之美攝影集》,南投: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1993年4月。
  • 《安石榴》,台北:洪範書店,1996年4月。
  • 《雙人床》,台北:洪範書店,1996年9月。
  • 《余光中詩歌選集》余光中 時代文藝出版社 1997年8月。
  • 《余光中詩選.第二卷1982~1998,台北:洪範書店,1998年10月。
  • 《五行無阻》,台北:九歌出版社, 1998年10月。
  • 《劉國松余光中詩情畫意集》余光中 新苑藝術公司 1999年。
  • 《余光中作品精選》余光中 伊犁人民出版社 1999年3月。
  • 《與海為鄰》余光中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9年12月。
  • 《高樓對海》,台北:九歌出版社, 2000年7月。
  • 《山海傳奇──高雄攝影詩文集》,高雄高雄市新聞處,2001年。
  • 《余光中──與永恆拔河》,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1月。
  • 《余光中短詩選》,香港:銀河出版社,2003年9月。
  • 《余光中詩選》,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年3月。
  • 《シリーズ臺湾現代詩3》,東京:國書刊行會,2004年12月。
  • 《余光中》,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1月。
  • 《余光中作品精選》,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6年8月。
  • 《等你,在雨中》,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7年1月。
  • 《左手的繆思》,台北:文星書店,1963年9月。
  • 《逍遙遊》,台北:文星書店,1965年7月。
  • 《望鄉的牧神》,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68年7月。
  • 《焚鶴人》,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2年4月。
  • 《聽聽那冷雨》,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4年5月。
  • 《余光中散文選》,香港:文化生活出版社,1975年。
  • 《青青邊愁》,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7年12月。
  • 《記憶像鐵軌一樣長》,台北:洪範書店,1987年1月。
  • 《憑一張地圖》,台北:九歌出版社,1988年12月。
  • 《鬼雨──余光中散文》,廣州:花城出版社,1989年5月。
  • 《隔水呼渡》,台北:九歌出版社,1990年1月。
  • 《招魂的短笛》,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0年2月。
  • 《余光中幽默散文賞析》,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年5月。
  • 《世界華文散文精品──余光中卷》,廣州:廣州出版社,1996年11月。
  • 《橋跨黃金城》,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7年6月。
  • 《高速的聯想》,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7年8月。
  • 《真空的感覺》,廣州:新世紀出版社,1998年10月。
  • 《日不落家》,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10月。
  • 《石城之行》,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11月。
  • 《余光中散文》,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年4月。
  • 《滿亭星月》,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8月。
  • 《光中心音》,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年。
  • 《大美為美──余光中散文精選》,深圳:海天出版社,2001年5月。
  • 《海緣》,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02年。
  • 《文采畫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
  • 《余光中精選集》,台北:九歌出版社,2002年11月。
  • 《左手的掌紋》,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3年10月。
  • 《余光中散文精選集》,桂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 《飛毬原來是地圖》,香港:三聯書店 2004年1月。
  • 《青銅一夢》,台北:九歌出版社,2005年2月。
  • 《余光中幽默文選》,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2005年5月。
  • 《寸心造化──余光中自選集》,香港:天地圖書公司,2005年10月。
  • 《余光中精選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5月。
  • 《余光中作品精選》,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6年8月。
  • 《天涯情旅──余光中至情至愛自選集》,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6年12月。
  • 《余光中經典》,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7年1月。
  • 《春來半島──余光中香港十年詩文集,香港:香江出版社,1985年。
  • 《中國結》,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3年10月。
  • 《余光中選集──第一卷詩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2月。
  • 《余光中選集──第二卷詩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2月。
  • 《余光中選集──第三卷詩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2月。
  • 《余光中選集──第四卷詩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2月。
  • 《余光中選集──第五卷詩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2月。
  • 《余光中集.第一卷.詩歌》,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1月。
  • 《余光中集.第二卷.詩歌》,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1月。
  • 《余光中集.第三卷.詩歌》,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4年1月。
  • 《余光中集.第四卷.散文》,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1月。
  • 《余光中集.第五卷.散文》,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1月。
  • 《余光中集.第六卷.散文》,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1月。
  • 《余光中集.第七卷.文藝評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4年1月。
  • 《余光中集.第八卷.文藝評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1月。
  • 《余光中集.第九卷.集外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1月。
  • 《余光中經典作品》,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9月。
  • 《情人的血特別紅──余光中自選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5月。

■ 評論彙集

  • 蔡豐全:〈余光中〈秦俑–臨潼出土之戰士陶俑〉詩藝特色〉,《復興崗學報》第101期(2011年12月),頁153-166。
  • 黃昱升:〈現代詩的晦澀與明朗–洛夫、余光中塑造的「李賀」〉,《語文瞭望》第1期(2011年5月),頁95-118。
  • 徐錦成:〈論余光中的運動詩〉,《文化研究》第16期(2011年3月),頁7-31。
  • 謝世宗:〈遇見他者–余光中的旅美詩作與其國族認同的形塑〉,《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1期(2010年10月),頁113-138。
  • 張加佳:〈余光中神話詩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21期(2010年10月),頁85-107。
  • 謝育爭:〈從修辭看余光中〈尋李白〉〉,《國文天地》26:2=302(2010年7月),頁81-85。
  • 郭詠茹:〈咀嚼鄉愁文字的魔術書–余光中《望鄉的牧神》〉,《明道文藝》第410期(2010年5月),頁72-76。
  • 林秀華:〈余光中鄉愁詩之比喻式意象之美〉,《中國語文》105:5=629(2009年11月),頁87-97。
  • 朱芳玲:〈回頭的浪子,「靈視」下的「東方」–論余光中「東方自覺」說與「中國現代畫」論述的建構〉,《東海中文學報》第21期(2009年7月),頁231-261。
  • 梁姿茵:〈余光中〈聽聽那冷雨〉摹寫修辭之賞析〉,《中國語文》104:2=620(2009年2月),頁84-91。
  • 蕭蕭:〈人體代謝與天體代御–論余光中展現的身體詩學〉,《臺灣詩學學刊》第12期(2008年11月),頁7-31。
  • 白靈:〈臉上風華,眼底山水–余光中詩中的表情及其時空意涵〉,《臺灣詩學學刊》第12期(2008年11月),頁33-60。
  • 仇小屏:〈論譬喻中「喻解」表出之位置–以余光中新詩為考察對象〉,《中國學術年刊》第30期(秋)(2008年9月),頁131-150。
  • 單德興:〈左右手之外的繆思:余光中的譯論與譯評〉,《印刻文學生活誌》4:9=57(2008年5月),頁103。
  • 張錦忠:〈「強勢作者」之為譯者:余光中與翻譯〉,《印刻文學生活誌》4:9=57(2008年5月),頁104。
  • 張瑞芬:〈冷雨望鄉:余光中近期散文的藝術轉折〉,《印刻文學生活誌》4:9=57(2008年5月),頁106-107。
  • 上田哲二:〈抒情中的摩登與傳統:余光中與日本四季派〉,《印刻文學生活誌》4:9=57(2008年5月),頁110。
  • 周芬伶:〈古典意象的再造:余光中的雨書〉,《印刻文學生活誌》4:9=57(2008年5月),頁111-112。
  • 張瑞芬:〈余光中散文的藝術性〉,《聯合文學》24:7=283(2008年5月),頁83-84。
  • 馬翊航:〈在那藍色的聲音裡–余光中的《藍色的羽毛》〉,《文訊》第262期(2007年8月),頁64。
  • 郭楓:〈東乎西乎?恍兮惚兮?–從〈詩人自畫像〉論評余光中詩品和詩藝〉,《鹽分地帶》第3期(民國95年4月),頁170-188。
  • 陳淑彬:〈英雄.倩影–余光中詩中「神」與「史」的中國符碼再現〉,《藍星詩學》第22期(民國94年12月),頁224-242。
  • 唐捐:〈生命的苦瓜,藝術的正果–導讀余光中的「白玉苦瓜–故宮博物院所藏」〉,《幼獅文藝》第609期(民國93年9月),頁104-107。
  • 樊善標:〈戰場與戰略–余光中六十年代散文革新主張的一種詮釋〉,《人文中國學報》第10期(民國93年月5),頁187-219。
  • 陳淑彬:〈「妻」的解讀–余光中的臺灣書寫〉,《藍星詩學》第20期(民國92年12月),頁172-192。
  • 楊顯榮:〈繆思最鍾愛的右手–余光中詩作評析〉,《國文天地》19:3=219(民國92年8月),頁98-103。
  • 黃燕萍:〈余光中如何創作一篇彈性、密度、質料與速度兼備的散文–以「聽聽那冷雨」為例〉,《文學世紀》3:6=27(民國92年6月),頁31-37。
  • 蕭蕭:〈儒家美學特質與余光中詩作的體現〉,《藍星詩學》第11期(民國90年9月),頁184-208。
  • 李翠瑛:〈余光中《白玉苦瓜》的修辭技巧〉,《明道文藝》第305期(民國90年8月),頁63-69。
  • 黃曼君:〈余光中現代詩學品格論〉,《藍星詩學》第10期(民國90年6月),頁156-172。
  • 吳晟:〈一曲低迴的鄉愁詠嘆調–也談余光中的「布穀」〉,《藍星詩學》第8期(民國89年12月),頁138-143。
  • 陳金國:〈回歸與反叛–余光中、洛夫詩歌創作的相互疏異〉,《藍星詩學》第8期(民國89年12月),頁148-154。
  • 魯蛟:〈甜甜的土地甜甜的詩–讀余光中的「車過枋寮」〉,《藍星詩學》第7期(民國89年9月),頁162-166。
  • 鍾正道:〈自焚,在中國的風火爐–余光中「大品散文」與中國古典詩賦〉,《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第17期(民國89年3月),頁56-69。
  • 奇異的光中–「余光中詩歌選集」讀後感:〈袁可嘉〉,《藍星詩學》第5期(民89年3月),頁162-170。
  • 鍾怡雯:〈風景裡的中國–余光中遊記的一種讀法 〉,《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第16期(民88年12月),頁484-496。
  • 沈謙:〈畫龍點睛,神形兼備–評余光中〈沙田七友記〉〉,《明道文藝》第285期(民國88年12月),頁30-43。
  • 王鎮庚:〈余光中如何改造在臺灣的現代主義?〉,《乾坤詩刊》第12期(民國88年10月),頁51-53。
  • 王晉民:〈論余光中的詩〉,《藍星詩學》第2期(民88年6月),頁27-42。
  • 歸人:〈毫末之中見大千–余光中的文學質性〉,《文訊》第161期(民國88年3月),頁84-86。
  • 吳金祥:〈過去.現在.未來的情感坐標–重讀余光中的「鄉愁」〉,《大海洋詩雜誌》第58期(民國88年1月),頁103-104。
  • 鄭慧如:〈余光中的親性歌吟及其文學史意義 -上-〉,《臺灣詩學季刊》第25期(民國87年12月),頁151-158。
  • 黃維樑:〈璀璨的五采筆–余光中作品概說〉,《中外文學》27:5=317(民國87年10月),頁190-200。
  • 黃維樑:〈情采繁富,詩心永春–試論余光中各時期詩作的特色〉,《聯合文學》14:12=168(民國87年10月),頁51-64。焦桐:〈臺灣心和中國結–余光中詩作裡的鄉愁〉,《幼獅文藝》85:6=534(民國87年6月),頁50-55。
  • 蘇其康:〈與五四的精神共榮–余光中的譯作和文學交流〉,《》中央月刊文訊別冊(民國87年5月),頁72-74。
  • 龍協濤:〈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余光中作品鄉國情的文化讀解〉,《現代中文文學評論》第5期()民國85年6月,頁9-26。簡政珍:〈余光中: 放逐的現象世界〉,《中外文學》20:8=236(民國81年1月),頁58-84。蕭蕭:〈余光中結臺灣結–<夢與地理>的深情〉,《藍星詩刊》第25期(民國79年10月),頁126-135。蘇其康:〈攀越散文的另一陵線–評余光中的《憑一張地圖》〉,《聯合文學》5:7=55(民國78年5月),頁184-185。
  • 黃維樑:〈釆筆干氣象:初論余光中的山水遊記〉,《中外文學》14:6=162(民國74年11月),頁13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