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赫坡,只是一座小小的台地,在今廬山部落下方,位於巴卡散溪左岸,因溫泉而聞名。日據時代,馬赫坡社因主導「霧社事件」,於一九三一年五月六日被迫遷至川中島(今仁愛鄉清流),從此告別祖居之地;然遷移過程又發生「第二次霧社事件」,其中情節令人鼻酸。迨光復後,原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之兄Aoi-Nokkan(阿維諾干)之女婿高永清遷返,為唯一遷返的馬赫坡社後裔。其後遷來者包括托魯閣群共十戶(其中索多一戶,玻拉瑤社六戶)。
馬赫坡,其實就是今日頗富盛名的觀光勝地—廬山溫泉。
一九三○年,馬赫坡因莫那魯道(「霧社事件」主事人)而聞名中外;一九九一年,馬赫坡因觀光而聞名。
今日馬赫坡已非昔日的馬赫坡了。原馬赫坡社址,已成為一畦畦綠油油的高山菜園,我們喝的廬山茶,可能就是產自此地泰雅英靈之所在。每當周六日,車水馬龍的盛況總要把霧社—廬山支線的柏油路面變成一條壓輾過的蛇,遊人如織,把窄小的街路踩出一座喧鬧而亮麗的城市。雖然馬赫坡的的確確位在山區裡的一隅,但現代文明直如水銀般,將這一隅妝點成都市人逃離文明的避難所,—但,果真逃離了文明的束縛了嗎?
到目前為止,在廬山溫泉出口延伸而下的建築物中,當地泰雅族住民的住家寥寥無幾。他們到底到哪裡去了呢?事實上,他們以溫泉為中心,散落在霧社、埔里等離開家園的邊緣地帶,甚至於遠赴都會,彷彿是一場場訣別!
從五○年代開始,目光遠大的平地資本家早已看清楚廬山溫泉在未來五十年的觀光潛力,紛紛投下大小不等的資本在溫泉區的每一片土地、山坡乃至於岩石上。當地沒有人清楚廬山溫泉有何魅力足以讓平地資本涉足這片荒野之地,直到一楝楝建築物像耐活而繁殖力旺盛的馬櫻丹般矗立眼前;而每一楝建築物彷彿在暗夜施放魔咒,催引都市人攜帶疲憊已極的心靈前來泡洗溫泉。六○年代、七○年代,廬山溫泉的確具備著慈母般的大地之愛,撫慰一顆顆缺乏土地情感的蒼白人心。馬赫坡,依舊是馬赫坡!
進入八○年代後,當原住民目睹昔時廉價出售的一塊塊土地,乃至於畸零地、碎石地帶,如今都成為觀光茶園、旅館、餐飲店、藝品店後,才知道這真是一場不動刀、不動槍的「侵略行動」。根據資料顯示,馬赫坡旅館業計有二十八家旅館,僅有四家原住居開設;餐飲業共有五家,僅剩一家由原住民開設的「名家人餐館」正在苟延殘喘地營業。大部分的旅館附設卡拉OK、DTK,乃至於鋼琴酒吧,反正都市中應有的聲色犬馬大概也都在此滋生。這對於想要遠離都市塵埃的人們而言,這裡絕對無法提供澄靜心靈的場所,反而更能接觸到密集的現代物慾召喚。啊!這樣的情影難道會是泰雅族祖先所能想像的?
馬赫坡,假如你還想知道馬赫坡能夠給予台灣人民巨大的歷史反省的話,不妨來親臨莫那魯道領引族人退守的步道,享受土地的大愛與充滿歷史感的森林浴!讓我們暫別那夜夜笙歌的馬赫坡吧!回到有生命、有血肉的馬赫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