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邊有一份資料,是英譯的乾隆給英皇喬治三世的「諭旨」。這是一段節譯文字,當初看到它的時候,覺得有趣,便把它保存下來。後來找出歷史上這道諭旨的原文,常常把它們一起拿來欣賞,覺得意味無窮。
現在我把這兩段中英對照的文獻提供給讀者,來分享文中趣味,也可從中瞭解一下,前朝皇帝所代表的中國人對「通商」的觀念,以及在國勢鼎盛時期,中國人的「天朝心態」。
我們先看英文:
To King George The Third,
The virtue and prestige of the Celestial Dynasty having spread far and wide, the King of myriad nations come by land and sea with all sort of precious things. Consequently there is nothing we lack…we never set much store on strange or ingenious objects, nor do we need any of your country’s manufactures.
Chien Lung
而節錄這段文字的原文是:
「……天朝德威遠被,萬國來王,種種貴重之物,梯航畢集,無所不有。爾之正使等所親見,然從不貴奇巧,並無需爾國製辦物件。」
這是一七九三年,英國向清廷請求建立進一步的商務關係時,乾隆答覆英王喬治三世的信,也是歷史上一道有名的諭旨。
當時英國是希望清遷准許英國派員駐北京,照管英國商務,想在京師設一商館,收貯貨物發售,並希望允許他們使用舟山附近「無城砦的小海島」,及「廣東附近小地方」一處,以便居留商人,收貯貨物,同時要求明確的稅制等等。
清廷卻是把英國當作朝貢國之一來看待的,英國使臣那次進京,清廷直接認為是給乾隆祝壽而來。所以這道諭旨叫「賜英吉利國王敕書」,開頭是:「咨爾國王,遠在重洋,傾心嚮化,特遺使恭齋表章,航海來庭,叩祝萬壽,並備進方物,用將忱悃,…具見爾國王恭順之誠,深為喜許。…」
但對英國的要求則駁斥無遺。認為英國「地處荒遠,不識天朝體制」,而「妄行乞請」,「無足深責」。所以一方面賜使臣筵宴,優加賞賚,「以盡懷柔之意」,一方面敕諭英王,盛稱中國威德,回絕了英國打算設館的要求,成為以後英國千方百計侵略我國的一個伏線。這是題外話,在此不提。我們單看這道乾隆諭旨所代表的意義,和我國當年對「通商」的看法。
首先,從這道諭旨,我們不難想像當時乾隆朝的自信與威儀。朝廷稱英國為「英夷」,英皇為「夷王」,來使是「夷目」,認為該蠻夷之邦都是傾慕中原教化而進貢來朝的。
這種「天朝心態」的造成,其來有自。中國歷代有盛世、有武功、有文治,數千年來,開彊拓土,使四海臣服。清朝本身也有敗俄人、平外蒙、西藏、回彊、安南等光榮紀錄,有其自我尊大的條件。因此當時乾隆穩坐宮中。安享萬邦來朝的光榮,心理上當然是「萬王之王」,對四夷是用一種「教訓」的態度,覺得他們未曾受過教化,只知貪圖利益,所以不配與「天朝」「平起平坐」。同時認為「天朝」擁有一切物品,但卻從來「不貴奇巧」,所以不需要「爾國製辦物件」。
站在當時中國的立場,這種不屑與「夷商」貿易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乾隆在另一道敕諭中曾說:
「……天朝物產豐盛,無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磁器、絲帛,為西洋各國及爾國必需之物,是以加恩禮恤,……。」
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乾的心態,當然會覺得他的「閉關自守」是惹禍根由,並嘲笑他不懂世界局勢。但如果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乾隆這種想法的由來,卻也覺得不無道理,因為他是從中國人對通商的基本想法來處理這件事的——我們不需要你們的產品,為什麼要和你們通商?
乾隆能夠把中國治理國家不尚虛靡,務本崇實的精神,用來宣導「四夷」。雖然他自己是個最有搜集癖、愛好珍玩的皇帝,但他對外仍拒絕進口外洋的「奇巧之物」,認為這並非國家所需,而不想在這方面去「浪費外匯」。這想法也未嘗不是正確的,它表達了一個「天朝」對待「四夷」所持的「王道」的態度,說明中國人對待藩屬的政策,在原則上不是侵略與剝奪。而是照顧與教化的。他把「英夷」當成藩屬子民看待,而不是站在做生意牟利的立場去「互惠」。他不想通商,因為他不在意那些外洋的「奇巧」之物。當然也不想到有「外貿差額」的問題。
用現代語來說,他拒絕進口「非民生必需品」
這種對奇巧之物的鄙視,大部份是來自道家的「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及「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的想法,而只以有利民生之「利」為真正的利。
雖然,這種「閉關絕市」的想法招致了後來一連串列強的軍事侵略,造成中國史無前例的許多國恥,但我們不能因此否定這種對貿易的態度有其高貴的一面,顯示出一個泱泱大國所具有的胸襟。
當年,我們所輸出於外國的,都是民生必需品;而外國所打算用來賺取我們外匯的卻不僅是「奇巧以供玩好之物」,而且後來索性把原來僅做醫藥用的鴉片,用來做為茶毒我們民族的利器而大量的輸入。
回顧歷史,借鑑來玆。我覺得,對這件事,我們與其說清廷當年是昧於西方各國之進步與強大,不如說他更是昧於國與國之間「相互為利」的現實性,和西方傳統的侵略性與擴張主義並不合於中國傳統的王道精神。
中國並不是沒有「奇巧以供玩好之物」。不但有,而且既精且多。只是在原則上,我國歷來為政者多不鼓勵「奇技淫巧」,以保持樸厚的民風。許多奇巧之物散置民間而不受重視的,此收集在博物館裏的不知多了幾千萬倍。我們始終只把它們看作是「行有餘力」時的消閒之用。雖然從藝術成就的觀戰來看它們幾乎全是無價之寶。站在現代商業的觀點,它們也是極能獲得厚利的最佳商品;但站在維持淳樸民風的立場,「絕巧」與「棄利」卻是「使民不為盜」和「使民心不亂」的一個最好的起點。
現在我們已經明白,世界上國與國之間,只有「利」的盤剝與攫奪,而無「義」的照顧與互惠,即不可能再像以前乾隆皇帝時代,以「天朝」自居,去照顧「四夷」;也不必希望別國能自發自動、無條件的「以平等待我」。我覺得,現在正是我們和西洋易地而處的時機。
「古玩」是「文化財」;我們要保護、發掘,作為我們歷史文化的具體記錄,並給世人以觀摩欣賞的機會;但在另一方面,不鼓勵大眾以擁有「奇巧之物」為榮,把經營生意,獲得財富,與「不貴難得之貨」以維護樸實民風的重要性加以分別。才是端正風氣,鞏固國本的正道。
(原載天下雜誌)1983,4月號
說文中「貿易」的「貿」字,注釋為「阻礙他人以取其利也」。商業社會的悲哀也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