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開他,放開他!他是我爸爸,我爸爸。饒了他吧!」
——杜思妥也夫斯基《卡拉馬佐夫兄弟》
有人抓住他父親的鬍子在大街上拖著走,九歲的孩子伊留莎放了學正好碰見,趕跑過去抱住父親,拼力想把他拉開,但人太小,身體又病弱(小說以他的葬禮結尾),拉不開,便去親吻那人的手——凌虐他父親的手,求人家「饒」他父親,儘管心裡知道父親不會去開罪別人。事實是那人——卡拉馬佐夫兄弟中的老大德米特里——不知為了什麼事動怒,剛巧伊留莎的父親在旁邊,拿他做了出氣筒。
類似這樣的情境過了七十年在電影《單車失竊記》中也出現過。羅馬一個失業者幸運地找到在市區牆上貼廣告的工作,勉強湊錢買了必要的工具腳踏車,不料上工第一天就被偷掉。他帶著十來歲的兒子布魯諾到處搜尋,找不回來。剎那間他絕望得失去理智,當著兒子面前去偷別人的車子,被逮個正著,一群人圍起來拳打腳踢。這時兒子趕過來,拉著他哭喊「爸爸,爸爸!」車主原要去報警,看到孩子哀懇的眼神,決定不再追究。兒子把父親被打落地上的帽子撿起來還給他,父親拉起兒子的手,往回家的路上走,眼淚奪眶而出。
父親懦弱無能,伊留莎因而對他特別關愛。布魯諾的父親先是在沮喪中揚手打了他一巴掌,又當著他作盜竊行為,而陷入困境時還是兒子來解了圍。電影的導演維多利亞‧迪西加說在義大利父親外出常常帶著幼小的兒子,後者往往變成前者的摯友心腹。在這本小說和這部電影中父子間的關係顛倒易位(伊留莎的父親平日喊兒子「爸爸」),稚子扮演了護持父親的角色,而他們唯一可用的武器是向人家——即使人家無理凌辱父親——哀哭求饒。「他是我爸爸!」在他們看來這是天經地義的理由,人家必然會接受的。可愛而可憐的赤子之心啊!